郑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将《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》学习宣讲作为乡村振兴的思想引擎,精心构建“理论铸魂——阵地育人——多元宣讲——实践转化”四位一体工作体系。截至目前,全镇开展宣讲活动34场,覆盖群众5000人次,推送线上学习产品24期,实现镇村(社区)、企业、校园宣讲全覆盖,文化春风遍拂郑集沃土。
理论铸魂强根基,构建全域思政学习网。镇党委率先垂范,中心组专题研学《纲要》,班子成员撰写心得体会13篇,凝聚思想共识。创新实施“头雁领学”工程,班子成员下沉一线讲授“文化自信赋能乡村治理”“文旅融合创新路径”等主题党课7场,点燃基层党员学习热情,参学率突破80%。构建“支部研学+网格送学”双轨机制,7个村(社区)开展“书记论坛”“党员微课”14场,将文化思想深度融入村级治理;41名网格员化身“移动课堂”,携带“理论口袋书”走访600余户,贴心化解老年群体学习难题。线上阵地同步发力,“皖美思政课”微信群持续推送图解《一图读懂文化思想》等24期,实现理论学习“指尖可达”。
阵地育人润无声,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。依托特色阵地打造沉浸式课堂。678乡愁记忆馆变身“时空对话”现场,老物件陈列、VR公社体验、扫码听扬剧等形式,生动开展“艰苦奋斗”“乡愁润童心”等主题实践35场,吸引2000名中小学生参与,乡土认同感飙升93%。镇特级文化站设立《纲要》专架,举办“德润书香”读书沙龙5期,推出“非遗话家风”“翰墨写金句”“书香润法魂”等实践活动12场,吸引500人次参与。宣讲更深入生产一线,“入企宣讲小分队”走进双丰文化、嘉丰美术等企业,结合“人文经济学”解析文创开发案例12个,惠及职工800余人,文化力有效转化为生产力。
多元宣讲接地气,激活思政教育“末梢神经”。着力培育壮大“德润书香‘郑’在开讲”“村语心声 理想田园”等特色宣讲品牌,90名党员干部、乡贤、道德模范、非遗传承人组成“百姓名嘴”宣讲团队。他们灵活运用“扬剧唱理论”“快板说文明”等乡土形式,在村民代表大会、田间“板凳会”开展方言宣讲21场,现场解答涉农政策、民生工程等群众关切问题47个,群众满意度达96%。青年力量积极开拓新阵地,青年宣讲团创作《老有所依》《书香墨韵 美画郑集》《三十而立正青春》等主题短视频15部,全网播放量破万;在思政林、读书吧、学校礼堂等地开展《书香致远 护苗同行》等“青言青语”微宣讲13场,精准覆盖青年群体1000余人次。
实践转化显成效,思政引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。传统节庆焕发时代新韵,以春节“非遗文化润童心”、元宵“书香传古韵”、清明孝老爱亲故事宣讲、端午“廉粽”喻廉洁等创新活动,巧妙融合习俗与教育,让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理论在寓教于乐中深入人心。文艺创作涵养文明新风,扬剧《相遇在星空下》、舞蹈《天边祥云》等精品力作频获省市荣誉,文化浸润更推动村民自发修订村规民约抵制高额彩礼;“绘梦工厂”深挖职工奋斗故事创作艺术作品百余件,美育与乡愁交融显著提升职工归属感40%。服务实践惠及千家万户,依托“15分钟文明实践圈”,广泛开展抵制高额彩礼普法、“孝亲敬老”志愿活动89场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0余件。文化产业激活振兴动能,新增就业岗位超百个,文创产品年产值攀升至16亿元。文化引领下的郑集,振兴之路越走越坚实。
理论春风化雨,文化点土成金。郑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乡音传递时代强音,将《纲要》精髓转化为淳化民风、助推发展的强劲动能,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“以文化人、以文兴业”的生动篇章。
(来源:郑集镇 闵家慧)
上一篇:郑集镇:道德评议树新风,移风易俗润民心[ 07-08 ] 下一篇:没有了!
主办单位:中共天长市委组织部 承办:天长市党员教育中心 皖ICP备0700665号 联系电话:0550-7770830 邮箱:tcxfw2012@163.com
技术支持:安徽网狐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118102000224号